▬达仰:19世纪末法国自然主义代表画家

帕斯卡-阿道夫-让·达仰-布弗莱(Pascal-Adolphe-Jean Dagnan-Bouveret,1852年1月7日—1929年7月3日),是19世纪末法国自然主义代表画家之一。达仰诞生的1852年,早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宣言3年;逝世的1929年,即超现实主义发表第二次宣言之际。达仰的艺术覆盖了美术史上一个既丰富又复杂的时期,我们在其绘画中看到的演变,是与该时代紧密相连的。

在19世纪中叶之前,“自然主义”在视觉运动中并未形成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描述性概念,以此突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1857年,卡斯塔纳里(Jules-Antoine Castagnary)说:“自然主义流派宣布,艺术……唯一的目标是复现自然,表现自然的最大力量和强度。它是与科学平衡的真实。”卡斯塔纳里指出,历史上一切卓越的艺术都是自然主义的,他特别提到契马布埃、扬·凡·艾克和17世纪荷兰、西班牙的绘画。左拉(Emile Zola)在1868年沙龙评论的一章中,用“自然主义者”做标题,自然主义专指一种艺术流派自此产生。

达仰从小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1869年,他拒绝前往巴西继承家业,而来到巴黎,幸运地成为柯罗的邻居,接受过柯罗不少指导和教诲。同年他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卡巴奈尔的画室,普法战争后进入杰罗姆的画室。这是生活极其拮据的几年,达仰靠外祖父给的微薄的钱生活,这位外祖父对外孙的才华始终坚信不疑。达仰非常感激外祖父,成名后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外祖父的姓布弗莱。达仰从1875年开始在沙龙展出作品,1876年获得罗马奖二等奖,而后他前往好友库图瓦的家乡弗朗什-孔泰,专注于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和创作。如《意外事件》《古斯塔夫·库图瓦在工作室》《对婚礼夫妇的祝福》等。他于1879年迎娶了库图瓦的表妹,《对婚礼夫妇的祝福》就是画家对自己婚礼的回忆。而在画家一生的轨迹中,也可以看到好友库图瓦的陪伴与影响。《古斯塔夫·库图瓦在工作室》即是对当时生活的写实描绘。

达仰还得到过梅索尼埃和夏凡纳的教诲,他们都看出了年轻画家过人的才华。在沙龙上,达仰也迅速赢得公众承认,1880年,《意外事件》获沙龙一等奖,1885年《饮马》被国家收藏并获得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84年好友勒帕热去世之后,留下的部分作品由达仰继续完成。1887年5月19日,达仰以530票的高票率当选沙龙评审委员会委员。1888年,他用国家给他的一笔奖金游历了阿尔及利亚。

1885年开始,达仰经常前往布列塔尼地区,这片土地给予他灵感,使他创作出一系列以布列塔尼赦罪朝圣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布列塔尼的赦罪朝圣节》为他在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一枚荣誉奖章。这吸引了许多艺术家19世纪末纷纷前往布列塔尼采风,创作一些同主题的作品,这其中就有高更、德尼以及其他纳比派画家。1891年,达仰被任命为荣誉军团军官。

1896至1897年间,达仰越发受到宗教题材的吸引,巨幅作品《最后的晚餐》于1896年在马尔斯香槟沙龙展出。1900年世博会,达仰的地位已经确立,给予他的殊荣是专门独辟一室展出他的作品及那届的世博会大奖。1900年10月27日,他当选法兰西美术院院士,是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达仰还接下了国家为奥德翁大剧院、巴黎市政厅、巴黎大学、巴黎法院向他的大量订画,其鼎鼎大名已越过法兰西的边界。在俄国,当特列恰科夫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纳入自己的收藏之时,这一巨大事件令该国的画家们激动万分;美国的弗利克于1898年购买的《以马忤斯的朝圣者》,画价高达10万美金,在当时是全世界仅次于米勒《晚钟》最昂贵的作品。纷至沓来的成就并未使画家审慎的良知熟睡过去,除非作品尽善尽美,否则不允许它离开自己的画室。

1879年达仰的《结婚照相》获得成功,画家表现出比照相机还更为完善的捕捉能力,所有同代人都不约而同承认它惊人的逼真。达仰意识到了纯技巧对于艺术的危险性,认为精致描绘表现出来的技巧性似乎最终只是达到了事物和现象的表面,除精确细节之外别无他物。意识到面前出现的新困难, 达仰变化了风格,他不再寻求捕捉事物的表面,而是极力去超越它,“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之中”。随后,神秘的、充满诗意的象征主义倾向在达仰的画面上变得强烈起来。

维斯伯格在专著《伴随着印象派,自然主义在欧洲迸发》中明确提出,自然主义扎根于传统学院派,在开明的法国政府的扶持下产生和发展,直至影响到整个欧洲和美国,它在19世纪后期油画变革中的地位应当得到重新确认。这应该也是奥赛博物馆将自然主义画派等同于19世纪末学院派的原因。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达仰和库图瓦在巴黎时尚郊区的塞纳河畔诺伊利(Neuilly-sur-Seine)建立了一个工作室。1920年,徐悲鸿在唐普特的下午茶会上得以与达仰结识,在关于自己留法经历的回忆里,徐悲鸿特别提到了这位老师。由于这段历史,达仰和贝纳尔一样,对中国现代绘画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书画大视界

更多>>